教育有選擇2019
交流學習區
與體制內外的創新教育實踐者及教育專家交流
六大交流區 + 一個與專家對話區
|
六大交流區@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 創意大道
11:00 - 11:30 六大交流區各位教育實踐者 + 專家現場簡介
11:30 - 13:00 參加者與各區區主自由交流
與homeschool 家庭對談, 了解在家自學不同原因、方法、挑戰、感受。
活潑好動的兩孩母親,從事康樂體育工作超過10年,近年踏上覺醒父母之路。2015年開始與8歲大兒子開始在家自學,現年12歲的他已找到自己的興趣,並在今年的5月獨自到台灣遊歷及交流。快將10歲有發展遲緩的女兒一直是Purdey在育兒路上的老師,她讓Purdey深信每個人也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成長及發展的時間表。教育是有選擇的,沒有對與錯,好與壞,合適便好了。
註冊社工,自由空間創辦人及總監,美國一人一故事劇場中心畢業生。相信藝術的力量能帶來生命的轉變,冀結合應用藝術的創意力量以及社會工作的人本精神,推動社會的轉變。近年與不同學校、非牟利團體及商業機構合作,提供與藝術的服務及培訓等。
自由空間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可以按自己的興趣與步伐發展,讓他們保持對生命與學習的熱情。我們選擇在家自學,相信學習沒有既定的形式,並且何時何地都可學習。
“致力藝術創作及課程設計,以繪畫及攝影媒介來探索人與自然及地方的回憶,追溯家族歷史及事物的根本關係。 Ki曾任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講師,其間也身兼「憧憬世界」(TOE)攝影教育計劃總監。Ki喜歡出版,曾成立【廿九几】自資出版社,策劃攝影文化誌【KLACK】及【可以居】等刊物的出版計劃及展覽。目前,她為明愛Artkids Studio及M + Learning作藝術教育顧問及參與建立藝術課程內容框架,並成立「宇宙合作社」持續通過藝術媒介進行自我探索,並為不同目標對象及機構設計及教授課程,讓大眾感受創意藝術的樂趣。”
一個合作平台,為了要共建和諧關係,關注發掘大、小朋友的童心及建立同理心,並尋求內在精神。透過美感及創意教學方法,學習觀看及用手製作,並讓大眾共同參與藝術創作,在互動經驗中,在人與人、與物、與環境中發現美。態度必須是整全的、自然的、自發的、與生命息息相關的,從中學習專注、相信自己及自主表達。
香港共養共學園地Natalie Ho; 帶孩在野Betty Wong; 香港共學團實驗班Ming Chu Chan分享孩子課餘如何共學,家長如何參與。
曾經是幼稚園老師,在主流和非主流學校工作,一直在探尋甚麽才是對孩子而言最適切的教育。育有一兒一女,兒子三歲四個月,女兒七個月。
香港共學團實驗班於2017年成立,希望探索孩子的學習可以有哪些不同的形式。創辦人陳明珠搜集了很多台灣共學的資料後,發現當時香港還未有共學團體,於是建立facebook專頁,透過專頁尋找志同道合的家長和好老師一起共學。在嘗試了不同的共學形式後,明珠發覺自身的修煉和提升更為重要,認為共學就是慢慢深入了解個人真正的需要,思考甚麽才是適合孩子學習的一個旅程。
以傻媽自居,是因為傻下傻下,帶著女兒往山裡鑽。
自小什麼都去學,所以風帆、獨木舟、行山、潛水、甚至香薰按摩、團隊訓練等的證書和牌照考了一大堆。後來因為工作離開香港,離開山林,有了孩子後回來香港。突然心癮起,便拉著女兒去走自己以前行過的地方,竟發覺香港的郊野變得太快,所以決定加快腳步,在一切美麗還未消失之前,母女倆一起去欣賞。其實極怕寫文,開個專頁,為了紀錄、分享生活,將不開心的日子靠文字變成動力。
Facebook: 帶孩在野 E in Nature
何珈燕(Natalie Ho)為香港共養共學園地創辦人,除共學支援外,亦為家長及社會人士提供個人及婚姻輔導,兒童遊戲治療,家長教育講座。 Natalie醉心研究嬰幼兒發展及教育,曾定期為壹週刊及多個媒體撰寫文章,亦曾受多個媒體專訪,與社會大眾分享家庭及兒童工作經驗(排名不分先後):香港電台,星島,晴報,香港 01,荷花,親子王國 Baby Kingdom等等。Natalie為facebook 專頁「玩樂才是正經事」創辦人,家長可到專頁了解其育兒理念。
香港共養共學園地 https://www.facebook.com/peacefulparentinghk/
為香港嬰幼兒的多元學習提供支援,對象為未上學或在家自學的孩子,以及正在幼稚園就讀的學童,安排活動和學習。香港共養共學園地改變傳統教育中困在課室的學習模式,讓孩子從真實生活中學習。我們重視孩子五感的體驗,肢體的活動,認知的擴展及內在的省思。而在真實生活中,本來就有源源不絕的學習素材,只要我們有空間讓孩子進行個別化學習,過程中導師及家長提供合適的輔助,孩子自然能做中學,玩中學,境中學。那些個體與環境發生關係而生的知識,才是「真學問」。
籽識教育Kit Wong; 教育大同Doreen Ho 同你傾吓休學/優學/年/月/日的概念與實踐。
「今生不做機械人夢想計劃」策劃人; 籽識教育創辦人,每年為超過100間中小學設計創意課程,並為不同企業及非牟利機構,如瑞銀集團、中華電力、三菱電機(香港)、羅兵咸永道、利希慎基金、樂施會等設計課程到不同院校。
成立於2014年,致力推動創意教育,鼓勵青少年追求夢想,為不同院校設計創新課程。 合作中、小學已超過150間,項目範疇包括以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培訓、社會創新及夢想圖書館融入不同教學主題(如STEM、生涯規劃等)。 同時為不同大學與大專院校提供創新課程、社會創新體驗團(英國、韓國、台灣);與不同機構合作策劃青少年活動,合作伙伴包括勞福局、匯豐銀行、對話體驗等。
Doreen是三子之母,曾執教中學近15年。她的兒子曾就讀於不同模式的學校,包括資助學校、直資學校、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她亦曾任教於不同成績組別學校。這些經驗促使她深思教育對孩子的意義。2011年,她起動了「取消小三TSA」行動;2014年,她加入教育大同,投身推廣教育多元化的項目。受到教育大同的啟發,她毅然在兒子於2015年完成小六後,讓他休學一年,實行體驗學習計劃。
請來幾間非主流學校:香港華德褔Sharon Tsui、自然學校海星校長、Mabo Kuwata分享他們的理念、創校的過程及挑戰、成果及發展。
徐瑩在香港出生、成長,後來到美國渡過大學生涯。畢業後她從事金融投資行業,但在第一名孩子出生後,她投入於育兒及教育的工作。在2015年,她與兩位媽媽夥伴創立自然育兒網絡,是一個提倡及支援母乳餵哺的非牟利團體。她亦開設了一家售賣木頭玩具、手作 與親子教養書籍的店舖,名為大樹孩子生活館。後來她更與夥伴 開辦香島華德福學校,是一家位於堅尼地城的私立小學,課程建基於德國哲學家魯道夫・施泰納的理念,培育身心靈健康。
華德福教育哲學是以兒童發展為本,栽培身(意志)、心(情感)、腦(思考)成長的全人教育。
我們每天面對學生時都在思索這些問題。我們致力把華德福教育帶到香港,讓更多兒童能受惠於由哲學家魯道夫 ∙ 施泰納所建立的一套適合年齡發展、以兒童為本位、整全的教育理念。學校由兩位華德福家長在2017年成立。教職員來自於世界各地,都具有非常資深的華德福教學經驗。
成立於2007年,由一群致力從事綠色教育的志願工作者所創辦。我們擁有豐富的情意自然教育和綠色生活教育經驗,希望建立一個安全無懼、自然簡樸、悅學愛智的校園文化環境,師生共同實踐「自然、人本、自主」的理念,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活價值,藉此培育出「關顧全球、本土著手」的新一代,成為愛己愛人愛自然的世界公民。
Mabo 是個經驗豐富的瑞吉歐(Reggio Emilia Approach)及幼兒教育家。他在日本、美國及意大利研習了瑞吉歐教育12年。來自日本的他擁有香港幼稚園教師資格,也是美國加里褔尼亞洲的認可兒童發展導師及兒童發展場地主管。過去7年,他在香港瑞吉歐研習小組工作,並嘗試成立香港瑞吉歐協會。他在美國三蕃市州立大學取得兒童及青少年發展學位,並曾於加州及香港的瑞吉歐式學前學校,遊戲小組,及兒童博物館工作。
Mabo有三名分別3,7及13歲的孩子,故能從老師及家長角度理解孩子。他熱愛釣魚,並為香港毛鉤倶楽部 (Hong Kong Fly Fishing Club)的活躍成員。
Roger 是飄流教室的體驗教育總監,教室是生命前線的一個教育服務,透過航海教育系列訓練,與學生建立關係,藉此以生命傳講福音的信息;並且在富挑戰性的航海旅程,建立學生的生命、品格、能力。
生命前線是香港首個以大型帆船為媒介的基督教機構,於2009年7月註冊成為認可的慈善機構。從2007年起,已有近6000人參加過我們所舉辦的旅程。透過帆船航海旅程,以帆船為媒介,帶領參加者到大自然,提供另類的空間與獨特的體驗,藉此與造物主連結、使價值觀更新;學員之間彼此建立、彼此分享,並探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尋找人生的召命 。
Sudbury 瑟谷教育Michell Huang; 小島學園陳葒校長; 芬蘭學校Coco Wong
他們為何想開學校、理念、挑戰、現時狀況、訴求; 有興趣支持或同樣想開學校的你,務必一齊來brainstorm!
Michell 在香港長大。畢業後,她閱讀了美國瑟谷學校的書,非常震憾,開始反思教育。她期後到美國修讀幼兒教育及心理學,期間探訪瑟谷模式學校,深深觸動。她曾任職台灣及香港的兒童書店,並於國際學校任教。經歷十多年與孩子相處的經驗,她認為瑟谷模式能夠真正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活出自己。偶然機會下她開始了身心靈療癒,籌辦自己想要參加的個人成長課,才赫然發現,若她沒有觸碰自己的內在,面對自己的千瘡百孔,根本無法實踐瑟谷精神。她相信唯有帶著自我覺察,才能從孩子角度看事情,做到同理和尊重孩子。Michell 近年凝聚了一群理念相近的人,在香港創立瑟谷社群。她的使命是實踐瑟谷教育,讓孩子活出人生熱忱與潛能。
香港瑟谷教育由一群熱心的教育工作者及家長組成。我們並不是註冊學校,我們是一個共學社群,教育理念源自美國麻省已有五十年歷史的瑟谷學校。現時全球有多於五十間機構以瑟谷模式運作。香港瑟谷提供一個環境給孩子自由探索,進行有興趣的活動,讓孩子在自己選擇的活動中學習生活上有用的技能。這裡沒有強制課程,我們給予孩子時間和空間發揮自主學習的能力,自我啟動內在潛能,為自己做決定,也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培養孩子自信心,讓孩子了解自己,發展自己的熱情。
陳葒(陳校長)曾任香港直資中學創校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秘書長、香港私立學校聯會副主席等教育職務。陳校長有感香港基礎教育生態忽略了基層弱勢青少年的學習權益,於2011年創辦慈善機構【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專為基層貧困學童提供免費補習服務和其他教育支援。近年陳校長更積極推動創新教育,成立[賽馬會創新教育工作室]和[小島學園],舉辦學習體驗營,落區向家長展示創新課堂,出版家長教育雜誌,努力糾正應試教育生態。
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於2011年4月成立,是香港政府認可的非牟利慈善機構。透過召集社會各界的有心人士,加入我們的義務導師行列,為有經濟困難的弱勢學童提供完全免費的學習支援,服務範圍包括︰一對一補習;學前班;小組學術班;才藝課程 (樂器班、攝影班、美術畫班等);課外活動 (戶外參觀、親子工作坊、英語夏令營等)。
Coco 在英國出生,期間小一至小四在香港讀書,每年成績都非常差。幸運地小五重回英國寄宿,成績突飛猛進,拿奬學金變成十優狀元。就因如此,她心信每位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才能,只要能助他們找到自己的才能,再配合興趣,和適合孩子的學習模式,孩子就能在一個最開心快樂的環境下行自己的路,發揮自己的光芒,這就是芬蘭教育的理念。
芬蘭教育從活動和生活中學習,內容接地有趣,著重全人發展。每位小朋友都是第一的。
芬蘭教育很多人都聽過,但因為芬蘭本身文化和香港有點距離,所以不能夠直接帶來香港。但經過一班教育工作者的收改,Coco和團隊已經有一套適合香港孩子,落地的芬蘭式教育,希望盡早帶來香港開辦。
21st Century Education Group comprises of a group of educators, parents and entrepreneurs who believe that education should move forward. The group has helped organised visits to Finland for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21st century education training for school management and parents and have been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different events in hope to move education for Hong Kong students.
主流學校如何突破制肘,為學生需要推進?
邀請體制內幾間為孩子需要而推動創新的學校來分享:
「感.創.做」LBD學校、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陳式宏學校 (有關靜觀學習)
方校長是一位資深教育工作者,在她教育生涯中不斷積極深耕、探索及嘗新求變。
方校長曾於國際研討會教育觀摩中進行教學示範、於香港教育局的「促進學與教薈萃教學觀摩」中作分享,亦於《集思廣益文集》中撰寫文章分享「科務策劃與組織經驗談」。再者,她亦多次於業界分享「中層管理的藝術」,也就「為師之道的樂與路」、「靜觀文化的推展」作重點剖析。
此外,方校長亦曾於論壇中就「專業領航、育人為本」撰文闡述其教育信念!
方校長有感生命教育及心靈教育乃教育之本,也是生命歷程中的核心所在,因此積極推動生命教育;曾被香港教育大學邀請分享「生命教育的管理與組織」、「生命教育與抗逆力訓練」等講題。她帶領學校成為心之校園,推展「靜觀及感恩」教育,帶領學校連續兩年勇奪「全港傑出品德教育優秀獎」。
潘啟祥校長現任於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為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專家。潘校長曾獲借調教育局,為全港逾80間學校提供照顧學習差異的支援和分享,以推廣共融文化及措施;他亦曾獲邀擔任不同大專院校碩士、學士及教師培訓課程的嘉賓講者,分享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經驗。他出席多個本地及國際研討會,透過演講、撰寫及出版論文書籍,探討如何提升學校照顧個別差異的效能。潘校長為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2018-2021)的統籌,致力協助中小學強化照顧學生多樣性的效能。詳情請參閱: www.jcschooldiversity.hk
「宣道展慈」是本校校訓。「道」是個人修養心性的方法,「慈」是救災濟世的慈善功業,簡單來說,「宣道展慈」就是修養品德、造福人群的意思。本校秉承香港紅卍字會辦學宗旨,實施全人教育,注重學生德、智、體、群、美五育之均衡發展;施教方面,重啟發、善誘導、嚴紀律,以期培育出敦品勵行、博學廣識、慎思明辨、造福社群之有為青年,實現「卍慈學子,邦國之珍」之崇高理想。
教育心理學家Matthew Chu; 臨床心理學家 Patricia Chan; 發展心理學家Simpson Wong; 言語治療師 Pauline Poon; 職業治療師 Jennie Leung 現場為各位解答日常遇到與孩子的學習及關係上出現的狀況,並從他們處理的不同個案中加深認識不同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需要。
擁有超過十七年臨床經驗,曾任醫管局臨床心理學家及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輔導學)課程名譽講師。除私人執業外,自2008年起,於香港華仁書院及九龍華仁書院兼任駐校臨床心理學家,也是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檢定督導。特別關懷幼年經歷情感創傷的人士及高功能自閉症患者,醉心鑽研有效的治療方法。多年來為非政府機構、學校及家長提供各項心理學培訓課程。
私人執業言語治療師,於2007年與伙伴同共創立私人言語治療中心,擁有超過廿年臨床經驗,為二至二十多歲不同年齡層人士提供言語治療服務。另外也為香港各電台、電視台的記者、各大專院校新聞系學生提供發音矯正訓練。過往曾任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及香港大學臨床導師及臨床考官。著有《自閉兒看自閉症》及《兒童言語治療﹕語言前基礎技巧訓練》,並為在職言語治療師開辦《語言前基礎技巧訓練》工作坊。
Jennie修讀職業治療學學士,輔導學碩士,結合兩者運用於工作上,終身學習,過程中發現孩子、生命中遇見的人和事是自己很好的「老師」。於專門服務多元需要孩子的非政府機構工作十多年,其後於2013年創辦恩培中心。明白家庭及學習環境對孩子影響深遠,所以既培育孩子亦支援家庭及學習環境。曾在不同崗位上服務。當中包括於到校支援服務 (學前、小學、中學)、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特殊幼兒中心等擔任職業治療師,直接培育及支援。亦有培訓、督導職業治療師和到校支援導師。曾於香港理工大學職業治療學系擔任臨床導師,現於香港教育大學擔任客席講師。現身兼行政、 教學、培訓、督導、治療師工作... 不同角色、但目標一致,望能出一分力讓有不同天賦和特質的孩子綻放,與其家庭同行互勉,共同建構更有助成長的環境。
電郵: [email protected]
面書: www.facebook.com/JennieLeungLLENCentre
「恩培」即恩典,培育。
「LLEN」意思是愛 (Love)、聆聽 (Listen)、包容 (Embrace)、培育 (Nurture)。
我們相信:「每人都有獨特的恩典,愛、聆聽、包容、培育可讓人綻放。」
本著這信念,恩培中心:
我們提供的服務包括有到校支援服務(學前、小學、中學)、個別、小組、親子小組、家長工作坊、講座、咨詢、家訪、教師/導師/治療師培訓等,亦與不同機構合作舉辦不同活動。我們正在聆聽、思索...、籌備更好的方法及模式。歡迎與我們聯絡。
網址: www.llencentre.com
面書: https://www.facebook.com/LLE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