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同理心 教學的心靈橋樑
2024年11月5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2024年10月8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一杯花茶的反思
2024年10月1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同感心屏障
2024年9月10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萬物皆可LBD
2024年9月3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高敏女兒上學的難關
2024年8月13日
[明報HAPPY PAMA]親子筆陣.感創航道:體驗式學習點燃孩子潛能
2024年8月6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怕孩子上學遲到的背後
2024年7月9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教育就是栽種的藝術
2024年7月2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自閉 心不閉
2024年6月11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童你心」,同理心
2024年6月4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內在小孩長大了
2024年5月14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探索LBD 向台北小學取經
2024年5月7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善養先救自己(下)
2024年4月9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學校領導推行新課程策略
2024年4月2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善養先救自己(上)
2024年3月12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培育出色領袖 提升協作能力
2024年3月5日
[灼見名家]感創共學:淺談如何在小學藝術教育中實踐LBD
2024年2月21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不同「部分」在說話
2024年2月13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斷捨離下分拆的常識科
2024年2月6日
[明報HAPPY PAMA]P牌父母:「輔助教養模式」以同感心滿足需要 讓子女做真實自己 引出好行為
2024年1月30日
[灼見名家]感創共學:學校推動家長教育的重要性
2024年1月24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被喜愛」的需要
2024年1月23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演繹角色 認識自己
2024年1月2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讓「打罵教育」止於這一代吧!
2024年1月2日
[灼見名家]感創共學:為什麼要做民間教育研究?
2023年12月20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教師是最壞的學生嗎?
2023年12月5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我們都太盡力了嗎?
2023年11月28日
[灼見名家]感創共學:請讓孩子安心自主學習
2023年11月15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適應人工智能時代
2023年11月7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六旬婆婆的醒悟
2023年10月31日
[灼見名家]感創共學:裏應外合!與老師共同孵化改變
2023年10月18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懶爸的願望
2023年10月10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態度決定你是誰
2023年10月3日
[灼見名家]感創航道:由重塑常識科開始 反思課程的意義
2023年9月13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LBD與正向教育的連結
2023年9月12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雙相特質」 應對生活難關
2023年8月29日
[灼見名家]感創航道:Wonder Week:一個讓學生和老師學習並實踐的平台
2023年8月23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讓師生學習和實踐的平台
2023年8月15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了解「無理」要求背後原因
2023年8月1日
[明報HAPPY PAMA]親子筆陣.感創航道:培養資訊素養 推動自主學習
2023年7月18日
[灼見名家]感創航道:培養學生資訊素養,藉此推動自主學習
2023年7月12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善養在社區系列:咖啡店老闆奇妙經歷
2023年7月4日
[灼見名家]感創航道 : 從匙羮看進化
2023年6月28日
[灼見名家]感創航道:從生活中學習
2023年6月14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從匙羮看進化
2023年6月6日
[灼見名家]感創航道 : 善養建立抗逆力
2023年5月24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從生活中學習
2023年5月23日
[灼見名家]感創航道 : 走出校園,建立同理心
2023年5月17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善養建立抗逆力
2023年5月9日
[灼見名家]感創航道 : 你為什麼總是不聽我話?
2023年4月26日
[明報HAPPY PAMA]親子筆陣.感創航道:走出校園 建立同理心
2023年4月25日
[灼見名家]感創航道 : 幸福,由發問開始
2023年4月12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你為什麼總是不聽我話?
2023年4月11日
[灼見名家]感創航道 : 捍衞哭的自由
2023年3月29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幸福,由發問開始
2023年3月28日
[灼見名家]感創航道 : 以孩子為中心的太空戰機
2023年3月15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捍衛哭的自由
2023年3月14日
[灼見名家]感創航道 : 父母的道德創傷
2023年3月1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以孩子為中心的「太空戰機」
2023年2月28日
[灼見名家]感創航道 : 孩子如何透過大花貓學會反思
2023年2月15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父母的道德創傷
2023年2月14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製作大花貓學反思
2023年1月31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與孩子共同學習 一起成長
2023年1月17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家校合作=家長教師當伙伴
2023年1月10日
[明報HAPPY PAMA]親子筆陣.善養救未來:楊采妮的媽媽課
2022年12月20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做功課重塑親子關係?
2022年12月6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也談親子間的感恩
2022年11月22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建立家校聯繫
2022年11月8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別說「不要哭」「不要怕」
2022年10月18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開學,開開心心上學去 !
2022年10月4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自閉孩子的真我,你能完全接納嗎?
2022年9月20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感.創.做」承傳新篇
2022年9月6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別讓責任心成為親子關係的羈絆
2022年8月23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教育旅途上的同路人
2022年8月9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伴孩子追尋生命意義
2022年7月19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繪本融入LBD教學
2022年7月5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讓孩子信任感覺和需要
2022年6月21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學校面對挑戰的決心和毅力
2022年6月7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時機成熟 孩子自然成長
2022年5月17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正向學習環境
2022年5月3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為何偏愛看BL?
2022年4月19日
[香港電台 好孩子星期天] 悠長假期感創做 Learning By Doing
2022年4月10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上網課 勇闖社區
2022年4月5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兒時受創 情商「凍齡」
2022年3月22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音樂科都可結合動手學
2022年3月8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真誠地和孩子連繫
2022年2月22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培養思考由提問開始
2022年2月15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過度社會化教養的缺點
2022年2月8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21世紀求生術
2022年1月4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古人對待孩子的方式
2021年12月21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LBD 四元素探析(下)
2021年12月7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何謂放手?
2021年11月23日
[明報HAPPY PAMA]感創航道:LBD四元素探析(上)
2021年11月9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減考試 增遊戲 助小一生適應
2021年10月19日
[明報HAPPY PAMA]親子筆陣.善養救未來:讓學習與生活連結
2021年9月14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改變教與學 由重塑課程開始
2021年8月24日
香港電台普通話台 CIBS節目:童話童真 《芊芊和比比》故事分享
2021年8月8日
【自在社】自我啟導生命分享會:覺知媽媽善養孩子
2021年7月30日
慈善團體自在社邀請「教育大同」共同創辦人Michell和Karen擔任分享會嘉賓,與主持人Angie一起暢談何謂善養孩子。
[明報HAPPY PAMA]親子筆陣.善養救未來:從課程培育素養
2021年7月20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善養意識注入課堂
2021年6月22日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善待內在小孩
18/5/2021
為期1個月的「亂世中的堅持:以連繫善養孩子」網上講座系列完結,近600名參加者向講者澳洲心理學家顧樂本(Robin Grille)提問了80多條問題:
家長:「我如何避免將自己負面的『內在小孩』傳給下一代?」
校長:「我如何幫助教師,讓他們樂於一起反思(內在小孩)以更好支援學生?」
助人工作者:「我們工作壓力大,有時感到失望和內疚,但難跟上司分享,希望有更多這類活動讓我們表達和得到理解和幫助。」
當我們苦惱為何孩子總是如此時,把角度一轉,回想自己兒時對一些近似事情的感受,以及當時渴望得到怎麼樣的對待,就能給予我們最切身的靈感去重新理解孩子的行為,用合適的方法去回應孩子對我們的呼喚。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長久健康快樂的秘密
20/4/2021
儘管成就、財富、名譽地位都是不少人追求的目標,但相信更多人會認同,健康與快樂才是終極願望。這一代的孩子經歷過近年的社會不安與動盪,對他們會有何影響?當我們努力在孩子身上投放資源讓他們補回「失去的學習」時,又有否思考過這一切是否在為他們今天及將來的健康與快樂做準備呢?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尋找你的內在小孩
23/3/2021
教養巨著《善養小童成大同》的作者兼澳洲心理學家Robin Grille在他的最新著作Inner Child Journeys(意即「內在小孩之旅」)一書中提到每個人的心底都住着一個小孩,這個內在小孩正是由我們童年經驗所建構成的。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不時會被孩子勾起一些似曾相識的強烈情緒,掀起一些難以言喻的渴望,這些情緒反應其實都是源於那個曾經受傷的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正在不知不覺間影響着我們的生活選擇、人際關係、工作模式、教養方向等。
[明報happy pama]善養救未來:孩子頂嘴 一秒着火
16/2/2021
當孩子不聽話、頂嘴,言行讓我們看不順眼時,大家會如何反應?批評?責罵?懲罰?悲傷?還是無言以對但憤怒之情溢於言表?當我們作為大人,滿以為孩子「趷起條尾就知佢想做乜」時,孩子對我們的「氣場」其實更加敏感,我們的一舉一動,每一個微細表情,都投射出我們對孩子的想法,更影響着孩子的情緒與成長。
[明報HAPPY PAMA] 善養救未來:真的應該嗎?
19/1/2021
其實,自主感(Autonomy)是一個重要而基本的心理需要。多項研究顯示,若孩子獲鼓勵去自主選擇,他們便會感受到自己有能力作決定。這感覺不但能提升孩子的能力感和自信,更可以幫助他們獨立,建立責任感及解難能力;當孩子有選擇及自主權,他們對投入活動甚至學習的動力也會提升。
然而,家長往往沒察覺自身的童年經驗正影響着自己的教養取向,並衍生出各種「應」與「不應」。這些「應不應」的要求若沒有照顧孩子的需要時,便會扼殺孩子認識自己、學習自主的機會。
[明報HAPPY PAMA] 善養救未來:可以不講嗎?
22/12/2020
原來有選擇很重要。即使對小一學生來說,告訴她有選擇,是給她生路行,若孩子別無可選的話,她只有選擇逃避。靈靈可選擇不講,不代表她永遠不講。她是選擇聽同學分享,選擇觀察,選擇讓小心靈在安舒和有自信情况下才說話。其實孩子很多樣,需要多樣教育模式。劃一的要求下:要一式一樣的校服、同級進度一樣、功課相類、考試評估一樣……筆者見過某國家,學生連舉手答問要舉哪隻手、舉手角度都要統一。究竟劃一、統齊背後是什麼思維?無疑這種做法行之多年,自有其道理,可是時代步伐走得比你我想像都快,我們活在當下,要為孩子思考未來,為他們裝備去迎戰未來挑戰。所以教育是未來式,我們要為孩子多走一步。
[明報Happy pama] 善養救未來:改變童年 造就孩子未來
17/11/2020
正因童年都跟家庭與學校息息相關,要改變童年經歷,在2014年成立教育大同時,我們已決定要從「家」、「校」兩方面入手。發展至今,在學校裏,我們推出LBD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項目,用體驗式動手學的方式,以初小常識科為試點,帶動學校深度改變,建立走向以人為本的學習文化;又為了讓更多學校可淺嘗如何讓孩子有say,我們推出「開心班房日」,讓教師練習聆聽學生及放手的學習體驗。在家長的層面,我們推出社區親職教養計劃「善養小童成大同——共構.童行」,幫助家長透過反思自己的童年經歷,增加對孩子的了解與同理心。
[GRWTH校園] 師生玩轉課室變城堡?全校開心班房日 玩住學Design Thinking
20/7/2020
「開心班房日」是「教育大同」最新推出的動手學體驗活動,總幹事張惠侶(Cam)說,「我們很多人的成長經驗中,開心只是玩的時候,學習則是對著書本埋首苦幹,難以理解其實從有遊戲感的體驗式學習中,學生更會學到表達、溝通、解難、合作、創意、同理心等重要技能和態度。透過這活動,老師可以有一天不用追趕課程,嘗試退後一步,讓學生作主,並練習聆聽孩子的需要及建議,從而建立互信。」
[Baby Kingdom]【打小朋友是惡性循環,陰影一代傳一代?】專家鼓勵家長反思童年學做父母
2/1/2019
家長除了和小朋友連繫,還要連繫什麼?
何博士受教養書《善養小童成大同》啟發,提出「親職十道」,建議家長的生命當中,有十個方向要連繫 ,包括孩子、自身、伴侶、其他照顧者、家人、家族、鄰舍、社區、社會、世界,層層遞進。要做到真正的「連繫」,就要了解及關心這十個方向的對象。
「親職十道」建議家長多點留意到身邊的人和事,同理心、好奇心自然會增加。社會有更多善良的人,自然會更加和諧。何博士分享,她的6歲囡囡看電視新聞時,都會發問不同問題:「以前覺得,小朋友不需要知道什麼世界大事,長大後自然明白何謂政治。其實現在這世代的他們很有好奇心,用小朋友理解的版本講多少少,令他知道不同國家發生的事都會對世界有影響,甚至每一種的連繫對他自身也有影響。
為了令父母更了解何謂「親職十道」及懂得如何反思,教育大同舉辦了「善養小童成大同——共構 ‧ 童行」親職教養計劃,透過講座、家長教育、培訓活動及互動手機程式,啟發他們在養育下一代的過程中不斷反思,達至書中提出「改變童年就是改變世界」的理念。
[ohpama]【童年經歷影響管教】《善養小童成大同》親職計劃:教父母如何通過反思重拾親子連繫
28/12/2018
為喚起更多家長們的覺醒,明白自己的成長經歷及童年經驗,是如何在不知不覺間影響自己教養孩子的手法,以致影響親子間的連繫;一直推行家長教育的何博士,近年成為〈善養小童成大同—共構‧童行〉親職教養計劃的顧問,透過講座、活動,或在各平台分享,助家長反思親子關係。
推動計劃的團隊還有慈善機構「教育大同」,其共同創辦人之一張惠侶(阿Cam)坦言,自己亦曾墮入盲目順從某種「教養技巧」的迷思。「當初我的孩子剛出生,我看書學了一個方法,就是容許他自己哭,不去理會,然後每天逐步把時間延長一點,慢慢他就不再哭了。當時對我的BB來說是有效的,於是我就跟其他朋友分享這方法,朋友嘗試後無效,但我卻因為自己試過有效,所以認定這方法必然是有用的,只是朋友用得不當。」
後來,她參考《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發現不同年代的專家會根據當時的社會文化有不同說法,不理會嬰兒的需要是不合時的做法,對其發展的影響較負面。「我們的確要時常反省,無論聽到麼方法,也要知道自己最想要怎樣,就是良好的親子關係。」她承認,自己當時沒有從完全無助的嬰孩的需要出發,只是從大人的需要出發,結果受苦的是孩子。
「這本書開了我的眼界,明白到無論孩子年紀多少,自己作為父母常常要了解孩子的情況,思考如何去做。只要時常抱著這種態度,即使在教養路上感迷茫,或出現親子衝突,孩子都知道媽媽是會反思、會隨時道歉或補救。當你愈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衝突就會愈來愈少。」
[Smart Parents Magazine] 工作坊學善養小童-引領家長反思行為
27/12/2018
更正:何善韻博士為“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灼見名家] 兒子休學一年的心路歷程──趙永佳、何美儀反思:教育是否該有更多選擇?
18/7/2018
讓小兒子休學一年的意見一出,身邊的主流教師朋友、親戚認為何美儀「黐咗線」,勸他不要害了兒子,更不要以身試法;但也有人認為休學沒有所謂,甚至提供不同另類學習的課程架構。
大學教授趙永佳及太太英語老師何美儀,均是在傳統模式下的成功者,從沒想過所謂「另類學習」。但他們的三兒子,卻在升中前休學一年?這個舉動,應該是全香港首創,點子從何而來?當中有什麼驅動力?且聽兩位或許是旁人眼中的「怪獸家長」娓娓道來。
何美儀先從2014年說起,當年他們與其他爸媽朋友組織教育大同(EDiversity ),開始思考一連串問題,包括「何謂教育」、「在孩子成長歷程中,老師及家庭的角色」,同年舉辦「教育有選擇」論壇(We Need Choices),邀請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教育持份者分享不同的教學方法,他們來自芬蘭、美國、台灣、中國大陸,本地的自然學校等等,不一而足。
何美儀坦言:「以搞手來說,可說是『大開竅』,令我明白教育其實有不同可能性,只是香港選擇很少,局限於既傳統又多規範的思考模式。讓我感到不用『框』得那麼緊。」這次論壇,為日後三兒子的休學之路埋下伏筆,只是他們當時尚未知曉。
[Topick] 不向考試文化低頭支持兒子休學 勇敢父母:給孩子多一個選擇
18/6/2018
教育不是只有一條出路!中產家長趙永佳與太太何美儀育有3名兒子,幼子子翹在主流學校讀小四時,因學習壓力大到頭痛嘔吐,雖然之後轉校適應校園生活,但在小六升中面試中,再次受到打擊,身為父母決定自救,讓孩子休學一年,裝備好自己再重新踏上學習之路。
子翹和5名孩子休學一年,在父母安排的「生命導師」同行下,接受體驗式學習,從認識全港18區、長洲、大澳學慢活、走進學校學共融等,子翹由内斂,變成學會欣賞自己、建立自信的男孩。
[明報] 趙永佳/何美儀:延續TSA大辯論
22/3/2018
【明報文章】上周五,教育局的小三TSA(全港性系統評估)檢討委員會發表報告,提出不記學生及學校名,不發個別學校報告 ,但容許學校自願「舉手」全級小三應考,方可獲得學校報告。至周末,教育局長楊潤雄奔波兩大電台接受訪問,進一步闡述局方對TSA的看法。
2006年我倆的大兒子考過TSA,但我們渾然不知,直至「老三」2011年就讀3年級時開始要補課、操練,我們比較試卷,方才發覺5年間深了很多。2011年我們寫了第一篇批評TSA的文章(註1),2012年何美儀成立「TSA關注組」,就開始了我們和TSA的不解之緣。
[明報] 趙永佳/何美儀:芬蘭教育給香港老師的3堂課
12/3/2018
【明報文章】在農曆新年前,家長組織「教育大同」通過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計劃,協助觀塘堅樂第二小學籌劃了一次為期一周的「芬蘭教育之旅」。是次考察,老師們基本上自費,更犧牲了農曆新年假期和家人一起的時間,不過他們賺回來的是不斷的大開眼界,和一次又一次的感動及反思。
[ohpama] 【楊采妮力撐】新手媽媽憑《善養小童成大同》走出親子困局
22/2/2018
Michell提及的教養書《善養小童成大同》,由澳洲人Robin Grille撰寫。他是私人執業心理學家和教育導師,花了十五年時間把書完成。
當中他由遠古人類歷史開始講起,談及兒童從古時候起已受着大人的虐待,如家暴、性侵、童工等。
然後,談及社會整體教養模式正影響着國家的命運,如二戰期間納粹德軍獲人民支持進行大屠殺,或多或少跟他們的童年經歷有關;相反,丹麥人曾協助被迫害的猶太人,因為他們從小被教育要有同理心。
該書還談及,照顧BB的頭幾年非常關鍵,足以影響BB長大後是否有正面信念。
《善養小童成大同》中文譯本於2017年12月27日面世,封面由著名插書師Carrie Chau繪製。孩子衣服上畫有父母,代表孩子心中有父母的支持和保護,而不是被控制;父母亦是孩子人生的支柱。路軌即是在守護着孩子。
【愉快學習,真的可以嗎?】不一樣教育節x鱷魚姐姐
10/10/2017
有「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果」關係的研究指出,在所有年齡組別或學習能力組別中,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果是成正比的關係,即學習動機愈高的學生,學習能力較高,學術表現亦較好。 要學生快樂學習,提升學習動機,大多老師也知道其必要性。然而,知易行難,到底如何實行,片中鱷魚姐姐的故事可能帶給大家一些啟發。
[明周]【開學系列】家長主導教育改革 一切從選校開始:開心學校可以點揀?
10/9/2017
如果用學生的開心程度做指標,香港會有幾多間學校合格?「不足一成。」這是四位爸爸的答案。不少香港家長在決定生育之前,已經在煩惱如何揀學校。直資、私校、津貼、官立,還有國際學校、另類學校……單是靠學校概覽上的資料、個別家長的經驗,以及網絡上的討論,真的可以為小孩找到一間合適的學校嗎?
來自教育大同以及香港革新教育家長同盟的四位爸爸,搵學校搵到焦頭爛額之後,決定像Openrice一樣集百家之大成,建立一份「我的開心學校地圖 My Happy School Map」
撰文:伍詠欣
攝影:梁俊棋
[家長開咪 直言不諱] 感創做@堅樂二與My Happy School
5/7/2017
【愉快學習,真的可以嗎?】好奇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心理特質,也是教育上最可貴的學習動機。如何引入活動教學方法令學生提升學習動機?
今集《家長開咪》,有「家長同盟」召集人Eiffel,同埋嘉賓「教育大同」的CAM & DOREEN,希望藉著「教育大同」與「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合辦、「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為期三年的體驗式自主學習、全人發展教育項目可以實踐於更多的津校!
[RTHK] 岑逸飛《講東講西》之自學教育
2/5/2017
主題:自學教育
主持:岑逸飛
嘉賓:周華山、Cam、Kit、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