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頻
POPA Channel
-
讓教育回歸學習 ( 載於教育大同論壇2014「教育有選擇」場刊 p. 31-32)
讓教育回歸學習: 程介明教授專訪
(教育大同論壇2014教育有選擇場刊 p. 31-32)
程介明跟教育兩個字是分不開的。這位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講座教授, 大學時代修讀物理、數學,做了15年教師、校長,更笑言自己曾經營學店。這位香港教育界的殿堂級人物,一直支持「教育大同」的「教育有選擇」會議。 為何他與港大教育學院會支持這次會議? 為何他認為現時學校制度不合時宜? 家長與學校應怎樣做才可將學習風氣帶返學習正軌?
剛屆七旬的程教授,多年來先後從事很多有關學校管理、教育規劃與政策等多項研究,在香港教育界無人不認識的他, 其實也是香港主流學校的產品:「我一家從上海搬過來,誰知來到後就爆發韓戰,又禁運,爸爸公司倒閉了, 我們的屋子越搬越細, 我入大學前就讀過七間學校。」
「我幼稚園讀聖馬利亞堂, 畢業禮上不知怎的給獎了一本書, 我好開心, 爸爸說:『為何你得一本書?因為你考13名囉,你記得有個鄭國雄嗎, 他考第一,他拿個金鎖匙啊!』看,我現在還記得那同學的名字!從此就覺得原來讀書要考第一的!」教授說這種中國人的文化背景─由外在動機驅動教育的文化,一下子不容易改變。
因香港多次教育改革,他改而偏向研究教育以外的環境和條件,發現世界各地教育體系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變化與需要,全球都在掙扎著,究竟教育應如何辦才對?「 一個大方向, 應該將學生的學習放在教育核心,再從那裡去想我們如何辦教育,並不是由故有體系看如何做好一點, 因為這個體系是在不同的社會下產生的。」
學校體系從何而來?
香港於1970年代才有普及教育, 當時讀書人少, 大部份人都不會選擇讀大學。他說現今的學校系統源於西方工業社會:「大英帝國當年為日不落國,很多有地位財富的商人要去遠處工作,無人教孩子,就合力搞了public school。(時至今天, 英國的私校仍稱public school)」他曾到美國麻省Sturbridge,在那個模擬1790-1830年代生活的活歷史博物館的一所學校裡,人們都說要到波士頓去上班,要識字識數,所以要來上課。「所有國家教育都是一個經濟話語, 以前教育沒人管, 60年代各國開始要投資, 因GDP要增長;經濟要發展;要增加競爭力。對個人來說教育就是employability. 就業能力。」「華人社會辦教育都說為人材,但人材不是個人的內在,是經濟機器裡的一件部件那樣,大家都困在這概念裡。」今時不同往日
「在香港超過1000人的企業越來越少, 只有110間, 香港300,000間註冊公司, 99%以上是100人以下, 94.3%少於20 人, 87% 少於10人. 很多人踏入社會基本上都是在細機構工作, 這還未計越來越多的個體自由人。」
「 以前的公司像個金字塔, 底層的不用讀書, 做的是操作工 , 好簡單的動作, 好多人做就形成複雜的產品, 作大規模生產, 這是工業社會的特點. 但現在是後工業社會, 機構都很細, 每一個人都要解決問題, 要做決策;需要創新;面對挑戰;冒好多風險, 還要經歷好多道德操守方面的誘惑。社會要求不同了,人們大部分時間要獨立作戰,跟以前只要找到工作就一世無憂截然不同。」
「 全世界的大學畢業生的對口就業(即讀哪科做哪行)都並非主流,美國法學院50%沒執業、 英國Imperial 工學院只有44%想當工程師, 香港很多財務方面的專業都不看學生主修科。」「現代人轉工快, 英國2006 年一個調查說國民一生打13份工, 美國勞工部則 說10.5份, 更預測國民一生內會做 4.2種職業,即轉四次行。我們的下一代,比我們更易遇上各種禍害:自然災害、人為意外、經濟危機、新舊傳染病、 社會動亂、戰爭危機、政黨紛爭、恐佈行動、官僚貪污、對社會普遍的不滿等等。所以,我們的下一代一定要比我們要強得多。」世界各地與香港的教改又如何?
「歐洲學校面臨的挑戰是制度太古老, 學生程度不高。本來好嚴謹的如南斯拉夫, 波蘭等前蘇聯地方,現在也不行,因為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都崩塌了。」「最近上海及香港都是全球表現最好, 美國緊張起來了;英美都想向這邊學習。他們想收緊, 卻與本身的教育精神背道而馳。香港的改革跟星加坡較相似,整體來說是想將學生釋放出來。」他承認這是條漫長的路:「由一個集體化、劃一要求、 劃一途徑、 劃一課程、 劃一量度的制度,要變成甚麼其實大家都心裡沒數。」
舉通識來說,本來是很好的,但一計分數就出問題,其實計合格與不合格就可以,若大家向著同一方向慢慢微調會好,但若這個過程沒有發生, 終有一天社會有外力會把這教育制度推倒。」
「現在說不定學校制度會變成怎樣,總體來說要樣樣放鬆一點,給學生多些空間與可能性, 將正規課程壓縮,等他們有更多機會作其他經歷,這個過程好艱苦,因為惰性好大,有時會走回頭路,香港面臨的問題是老師正在換代中,他們經受的是舊的一套。 教育改革一萬公尺的長跑只走了幾百呎。」家長如何幫助推動以孩子為本的教育?
「我們要 相信孩子有好大潛力,給他們空間去自己嘗試、處理事情和感受失敗。現在空間太少, 時間更沒有,每晚做功課到十一、二點才睡,明早幾點起床、穿些甚麼、吃些甚麼都沒有選擇,一入學由6至18歲全部由別人為你決定,這個做法一定不利,因為你將來踏足社會不是聽話就可以,不懂拿主意做決定在社會上遲早被淘汰。」
「哈佛在2012年提倡gap year,叫學生休學一年, 不是要他們去見識,而是說他們在入大學前已捱透,要他們經歷自己,做生意也好,悠閒旅行度日也可以。空間很重要,就像中國水墨畫,落墨之處是畫,留白之處更是畫,否則你塗滿了全幅畫就不成畫。」
「教育應該是為下一代去準備他們的未來,這是最根本的。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要學生學會學習, 所以香港課程改革的主題也是學會學習。你現在教他們甚麼也沒用,重要是他們懂得去學, 用武俠小說的講法,就是縱有十八般武藝,仍需內功深湛。為何支持「教育有選擇」會議?
「這個會議能夠提供一些另類的做法,我覺得如果這會議成功的話,起碼更多人對學習的看法會更加開闊,家長這樣看;學校這樣看, 對整個社會都會有好處。港大教育學院認為做教育可以有很多模式,大家得到的共識是以learning代替教育觀念, 反璞歸真,讓教育回歸學習。教育有許多可能性,所以開眼界很重要,會議可讓家長看到傳統學校以外還有很多天地,相信會是一個很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