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VERSITY 教育大同
  • 主頁
  • Home
  • 有關我們
    • 歡迎
    • 願景、使命、信念
    • 團隊
    • 歷史
    • 年度報告
  • About Us
    • Welcome Message
    • Our Mission, Vision, and Beliefs
    • Our Team
    • Our History
    • Annual Reports
  • 工作項目
    • 學校|老師 >
      • 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
      • 開心班房日
      • 開心學校初步研究
      • 我的開心學校地圖
    • 家長|家庭 >
      • 善養工作坊2022
      • 善養小童成大同
      • 賽馬會社區持續抗逆基金—親子共讀繪本計劃
    • 論壇 | 講座 >
      • 五週年活動「教育有選擇 」 We Have Choices 2019 >
        • 前哨電影放映會
        • 講座和工作坊
        • 交流學習區
        • 動手體驗區
        • 開心班房日(示範)
        • 分享「你」想
        • 尊重多元音樂會
      • 賽馬會「不一樣教育節」
      • 教育大同論壇 2015 "我要真假期!"
      • 教育大同論壇2014 "教育有選擇"
      • 「我們是如何學習的」講座+工作坊
      • 考試與評估:21世紀教育中的功用與誤用研討會
  • 出版及書店
  • 支持我們
    • 感恩告示行動
    • 資助感恩告示行動 Billboard Campaign
  • 新聞
    • 媒體報導 Media Coverage
    • 開心些季刊 | Happy Share Newsletter
  • 有用連結
    • 特殊學習 >
      • 相關資訊
      • 有用連結
      • 綜合特殊教育服務
      • ​自閉症
      • 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 讀寫障礙
      • 言語​障礙
      • 聽力​障礙
      • 智力​障礙
      • 視覺障礙
      • 肢體傷殘
      • 資優教育
    • 非傳統學習-幼小中網 >
      • 非傳統學習-學前
      • 非傳統學習-小學
      • 非傳統學習-網上
      • 非傳統學習-中學
    • 反思教育文章及視頻
  • Our Projects
    • For Schools & Teachers >
      • Jockey Club "Learning by Doing" Academy (Chi only)
      • Happy Classroom Day
      • Happy School Baby Steps Research
      • My Happy School Map
    • For Family & Parents >
      • 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
      • The Jockey Club Sustainability Fun "Picture Books Parents Empowerment" Project (Chi Only)
    • Conferences | Seminars >
      • We Have Choices 2019 >
        • Pre-event movie screening
        • Talks and workshops
        • Learning area
        • Experience area
        • Happy Classroom Day (Demo)
        • Think Aloud
        • Concert for diversity
      • 'We Need a Break!' 2015
      • How do we learn talk + workshop
      • Exam and Assessment Seminar
      • Conference 2014 We Need Choices
      • Jockey Club Ednovation Fest
  • Publishing
  • Support Us
    • Billboard of Gratitude
    • Support Gratitude Billboard Campaign
  • Our News
    • Happy Share Newsletter (Chi)
  • Useful Resources and Links
  • 聯絡我們
  • Contact Us
  • YouTube
  • Facebook
  • 教育大同社企
  • EDiversity Social Enterprises Ltd.

這是一個推行教育改革的年代:實踐篇 

4/8/2016

1 評論

 
Picture
前篇我們了解過新堀起的教育思想及理念,現在讓德國學者Anne Sliwka繼續帶我們細看兩地如何實踐理念。

加拿大
  • Student-led conference (學生主導的會議)
於某些中學中,見家長不再由老師主導,而是由學生帶領。過程不會被預先綵排,也不是展覽,而是一個簡單的茶會。學生將向家長解釋他們正在學甚麼、他們學習的意義、學習與身邊環境的關係、他們如何審視自己的學習進度等。這些不單能讓家長了解子女的學習,更進一步讓學生們知道他們是為自己學習的。

  • 巨型教育圓桌會議
上千的教育家、與教育有關的製造業專家、家長、老師及其他不同持份者聚首一堂,於加拿大城市Albertan一同探討幾個主要議題:甚麼是教育?現時教育對2029年的Albertan有何影響?我們如何幫助孩子發掘自己的潛能?我們如何確保現時的教育能幫助孩子面對未來的挑戰?我們如何能裝備他們,讓他們為健康平等社會及薘勃經濟作出貢獻?會議除了促進教育發展外,亦引起普遍社會的關注,反思屬於他們的教育到底是怎麼的一回事。

  • 一個學校的例子
於2014冬季,俄羅斯正舉行冬季奧運會,一群來自加拿大的小六學生也正在學習空氣動力學。在課堂討論中,學生們忽發奇想,希望知道空氣動力學如何影響到奧運會內的運動員。老師們看準契機,與學生一起深入探討這題目:學生們因此有機會參看自己最喜歡的運動與空氣動力學的關聯,試驗不同姿勢及器材如何改善運動員的表現。老師繼而將學生們精彩的研究結果傅送給這方面的專家,最後他們更有機會與大學裡面的教授研討,甚至與三位冬季奧運會的選手見面。運動員及教授們都十分欣賞學生的研究,學生亦因此在學習上獲得莫大的滿足感。


德國
  • 德國學校獎(German School Award)
德國學校獎於2006年成立,結集不同基金,為致力創新、追求平等、卓越學習,以及及追求校內師生新心健康的學校而設,而每次頒獎禮德國總統也會出席。首間獲獎的小學位於德國低收入地區,他們極力追求學生甚至家長發展成長型的心態(詳細解釋請看理念篇),鼓吹良好的學習氣氛。
  •  ‘Challenge project’
柏林一所學校騰空學年中間三星期,讓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完成一個名為「挑戰」的專題研習。於這三星期之前,一班中二學生首先要在班上報告他們的計劃、再回應老師及同學的疑問、從而改善自己的研習,以準備三星期的挑戰。雖然各組決定接受的「挑戰」都十分不同,卻都叫人訝異。第一組學生首先向一位組員的祖母學習編織技巧,再於三星期內編織出整套著名時裝品牌Coco Chanel的衣服;第二組的同學則組成樂隊,在三星期期內錄製出自己的音樂專輯;第三組選擇教導在德國的敍利亞難民濃縮的德文課程;第四組則治著River Elbe踏單車,了解當地居民的起居飲食。三星期後,學生回到學校並在Challenge Fair中向觀眾解釋成果。


Sliwka教授最後提及,這些只不過是今世代教育改革中冰山一角的例子,也促請讀者們為反思自己面對的教育制度以及社會對教育的需要,以裝備新世代面對未來的挑戰。


英文原文:​Sliwka, A., & Yee, B. (2015). From Alternative Education to The Mainstream: approaches in Canada and Germany to Preparing Learners to Live in a Changing World.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50(2), 175-183.
1 評論

這是一個推行教育改革的年代:理念篇

4/8/2016

2 評論

 
Picture原來當年德國是因為”強差人意”的PISA成績,因而推行另類教育改革。
非主流教育於西方日漸成熟,芬蘭雖是當中的奇葩,但德國及加拿大的精彩例子也是不容錯失的。來自德國的學者Anne Sliwka借德國及加拿大於近年極力推行的教育改革,與我們探討非主流教育的無限可能。

此《理念篇》將借助研究、教學理念及目標與您探詩非主流教育以及非主流教育背後的理念。而《實踐篇》將帶您探索兩國推行的措施及結果。

相關研究

  • 學習是認知(cognition)、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情緒(social-emotion)互動的過程:我們都知道甚麼是認知,但後設認知又是甚麼呢?它泛指我們對自己認知過程的理解,不同的後設認知程度會影響我們計劃、自我監督、修訂策略、自我評估的能力。另外,社會普遍認為情緒會阻礙學習,但專家認為這正正能展現學生學習的效能。研究指出三者之間的互動是與良學好習態度及動機是密不可分的。
  • 建立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早期研究曾經對比以學習為定向及以表現為定向的學生心態上的分別,發現以表現為定向的學生有一套固定型的思維,遇上挫折會打撃自信而迴避挑戰;以學習為定向的學生則有一套成長型思維,不單勇於面對挑戰,亦相信只要憑藉努力及知識就可以達到理想目標。
課程背後的理念
  • 度身設計課程:能有效讓學生汲收知識的課程需要透過精心的安排,以令學生投入學習活動,從而增長知識。
  • 學習的關聯性:學生所學的對他們來說是有意義的、與自己有關的、亦是與世界有關的。
  • 學習評估的性質:量度學生學習過程的質素,以讓老師改善教育配套,而並非單單「求分數」。
  • 學習文化:很大程度上透過老師對學生的觀察,彈性地凝聚不同學生,讓他們互相學習,形成濃厚的學習氣氛。
  • 老師之間的支持:透過參考同僚的教學方法,優化自己的教學模式。
  • 學習夥伴(learning partnership):由於小孩與學習的連結及自主權會影響他們於學習,甚至生活素質,因此老師的角色是「學習設計師」,而學生則是老師的創作伙伴,共同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
這些理念抱有共同目標,就是訓練小朋友成為'3E':
  • Engaged thinkers(積極投入的思想家):有獨立批判思考、主動探索、善用身邊資源(如科技)以學習、創新、溝通及探索;以不同角度或科目以認清問題從而尋找最佳答案;懂得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勇於以樂觀及對未來盼望的態度面對及適應改變,培養終身學習的良好態度。
  • Ethical citizen(有道德的市民):以謙遜、平等及開放的態度建立關係;懂得尊重、富有同理心及憐憫心;透過與別人工作及溝通,貢獻社會及世界。
  • Entrepreneurial spirit(企業家精神):以企業家精神創造契機,並以努力、毅力、自律達成目標;力盡完美以獲得成功;不斷探索,勇於挑戰現狀;具競爭力、能勇於面對惡劣環境,並憑藉對自信心於困難中大膽作決定。

這些想法最後又蘊釀成怎麼樣的一片琪花瑤草呢?請繼續閱讀《實踐篇》。

原文: Sliwka, A., & Yee, B. (2015). From Alternative Education to The Mainstream: approaches in Canada and Germany to Preparing Learners to Live in a Changing World.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50(2), 175-183.
2 評論

做義工不是「賺時數」:一項有關青少年自尊心及領袖訓練的研究

4/7/2016

0 評論

 
Picture現今教育風氣有扭曲中學生「做義工」的本意嗎?
黃至生教授於香港低收入地區的一間中學進行一項為期一學年的實驗(十月至五月),測試領袖訓練及義務工作活動能否提升青少年自尊心及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實驗基於人類愛幫助別人的天性——當你感覺到被需要時,也就油生出正面的自我價值——以探討青少年於參與領袖計劃前後的改變。再者,其他研究亦指出社區參與有助改善青少年學習態度及表現、減低反叛行為、讓他們建立正面社交關係等等正面影響。因此參與義務工對青少年的社交有莫大的幫助。

為期一學年的領袖訓練計劃包括領袖訓練營、每月一次的義工訓練、設計活動以服務智障兒童、邀請其他同輩參與、實踐活動及理念、活動後反思及分享等。實驗結果顯示,領袖訓練或參與義務工作的正面影響雖然只反映在女學生身上,但黃教授解釋自尊感或自我效能感的結果是基於自我報告的形式,並不客觀,而且參與實驗同學的人數比較少,因此結果並未能完全準確反映義工培訓的力量。黃教授亦強調,因為種種原因,令領袖訓練課程不能長期於校內推行,亦是未能完全反映領袖訓練或參與義務工作對青少年產生正面影響的重要因素。

雖然實驗只證實短期義工服務及領袖訓練的「部份」力量,但它也正正提醒我們長期關心社會及提昇個人素質的重要性,而非只短視的側重於「賺時數」,因為對於生命力旺盛的青少年,了解自己的社區而從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是受用一生的課題。

詞彙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對自己是能達成自己心裡的目標的成就感,適當的自我效能是健康心理的一種指標


英文全文:Wong, M. C., Lau, T. C., & Lee, A. (2012). The impact of leadership programme on self-esteem and self-efficacy in schoo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loS one, 7(12), e52023.
0 評論

如何正確借助科技達成有效並愉快的學習?

4/6/2016

1 評論

 
Picture您接觸過的教學科技又是否能夠達致文中所提及的目標?
​於這資訊科技倡導的時代下,學習電子化似乎是必然的事。當學校瘋狂地追隨這些新科技時,又有沒有反思過它們的效用呢?來自蘇丹Sultan Qaboos University的學者Sadik一項2008年完成的有趣研究,向大家展現正確使用電腦學習的力量。

Sadik於研究中邀請老師學習使用一個可以讓用家自己製作聲音及畫面以撰寫電子故事書的應用程式(MS Photo Story 3),再教導其十三至十五歲學生使用,並將之融入語文教學課程中。透過觀察及訪問,Sadik發現學童於過程中能夠深層地透過不同感觀構思故事內容、學習以電腦修圖及認識不同電腦檔案類型等等的電腦基本知識、切身感受如何運用科技幫助自己學習等,而當中最讓人振奮的結果是,學童及老師亦表示這是有趣的學習方式。

Sadik指出,透過有意義地將科技融合於學習中,能給予學童機會去反思學習過程、訓練批判思維、創造屬於自己的新知識及訓練解難能力等,以藉與程式的互動過程成就優質學習,而並非助長機械式學習。再者,於與電子程式互動的過程中,學童將能實踐所想(think aloud),而並非單一接收老師的話。這最後促使學童於一個建構主義特色的班房中學習(constructivist classroom),以學生為主導,而老師於學童的學習過程中只會作輔導角色。
​
最後,雖然結果顯示製作電子書能有效幫助學童愉快學習,但Sadik亦同時提出,不同國家、學校的老師與學生雖然可以參考以上製作電子故事的學習方法,但最重要的是師生間合力尋找一套適合自己教學與學習的電子軟件。


英文全文: Sadik, A. (2008). Digital storytelling: A meaningful technology-integrated approach for engaged student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6(4), 487-506.
1 評論
    "When you teach a child something you take away forever his chance of discovering it for himself."
    ​

    ​- Jean Piaget (1896 - 1980), Swiss Psychologist

    Categories

    全部
    中學教育
    學前教育
    小學教育
    幼兒教育

EDiversity Limited   Charity No: 91/13518

Correspondence Address

Workshop N, 8/F,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Center,
2-8 Kwei Tei Street,
​Fo Tan, Shatin, Hong Kong

Email

admin@ediversity.org



© Copyright EDiversity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EDiversity logo design: Piadesign.com          
 Website Design & Content: Casey Wong, Joyce Cheung, Andrew Lee, Flora Chung


Terms & conditions | Privacy policy 

      
  • 主頁
  • Home
  • 有關我們
    • 歡迎
    • 願景、使命、信念
    • 團隊
    • 歷史
    • 年度報告
  • About Us
    • Welcome Message
    • Our Mission, Vision, and Beliefs
    • Our Team
    • Our History
    • Annual Reports
  • 工作項目
    • 學校|老師 >
      • 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
      • 開心班房日
      • 開心學校初步研究
      • 我的開心學校地圖
    • 家長|家庭 >
      • 善養工作坊2022
      • 善養小童成大同
      • 賽馬會社區持續抗逆基金—親子共讀繪本計劃
    • 論壇 | 講座 >
      • 五週年活動「教育有選擇 」 We Have Choices 2019 >
        • 前哨電影放映會
        • 講座和工作坊
        • 交流學習區
        • 動手體驗區
        • 開心班房日(示範)
        • 分享「你」想
        • 尊重多元音樂會
      • 賽馬會「不一樣教育節」
      • 教育大同論壇 2015 "我要真假期!"
      • 教育大同論壇2014 "教育有選擇"
      • 「我們是如何學習的」講座+工作坊
      • 考試與評估:21世紀教育中的功用與誤用研討會
  • 出版及書店
  • 支持我們
    • 感恩告示行動
    • 資助感恩告示行動 Billboard Campaign
  • 新聞
    • 媒體報導 Media Coverage
    • 開心些季刊 | Happy Share Newsletter
  • 有用連結
    • 特殊學習 >
      • 相關資訊
      • 有用連結
      • 綜合特殊教育服務
      • ​自閉症
      • 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 讀寫障礙
      • 言語​障礙
      • 聽力​障礙
      • 智力​障礙
      • 視覺障礙
      • 肢體傷殘
      • 資優教育
    • 非傳統學習-幼小中網 >
      • 非傳統學習-學前
      • 非傳統學習-小學
      • 非傳統學習-網上
      • 非傳統學習-中學
    • 反思教育文章及視頻
  • Our Projects
    • For Schools & Teachers >
      • Jockey Club "Learning by Doing" Academy (Chi only)
      • Happy Classroom Day
      • Happy School Baby Steps Research
      • My Happy School Map
    • For Family & Parents >
      • 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
      • The Jockey Club Sustainability Fun "Picture Books Parents Empowerment" Project (Chi Only)
    • Conferences | Seminars >
      • We Have Choices 2019 >
        • Pre-event movie screening
        • Talks and workshops
        • Learning area
        • Experience area
        • Happy Classroom Day (Demo)
        • Think Aloud
        • Concert for diversity
      • 'We Need a Break!' 2015
      • How do we learn talk + workshop
      • Exam and Assessment Seminar
      • Conference 2014 We Need Choices
      • Jockey Club Ednovation Fest
  • Publishing
  • Support Us
    • Billboard of Gratitude
    • Support Gratitude Billboard Campaign
  • Our News
    • Happy Share Newsletter (Chi)
  • Useful Resources and Links
  • 聯絡我們
  • Contact Us
  • YouTube
  • Facebook
  • 教育大同社企
  • EDiversity Social Enterprises Ltd.